杨红病案整理完成
杨红病案整理完成
患者:杨红,女,53岁
中医诊断:附骨疽(毒盛正虚型)
西医诊断:1、下颌骨骨髓炎(左侧)
2、左侧腮腺恶性肿瘤术后
病情发展及治疗经过
2023年1月26日在河南省某某医院做的CT显示:
1、左侧腮腺癌术后改变 ;
2、双侧颈部多发小淋巴结;
3、左侧咽隐窝略变浅;
4、左侧下颌骨骨质膨胀性改变。
2023年2月前因左侧腮腺恶性肿瘤行放射性治疗后感左侧下颌骨疼痛,面部逐渐肿大,呈持续性胀痛伴面部麻木,压痛明显。随后到郑州某医院就诊,诊断为“左侧颌骨骨髓炎”,全麻下行骨髓炎病灶清除术(左侧下颌骨),筋膜组织瓣成形术(左侧下颌骨)出院后左下颌切口不愈伴脓性分泌物,重度张口困难,无全身发热。
入院专科检查
左侧面部肿大,压痛明显,可触摸硬皮下硬结节,见长约2cm不愈溃口,伴随有黄色脓性分泌物,张口型略向健侧偏移,张口小于食指横径,牙龈视野不清未查。
中医辩证
根据既往史、体征及中医四诊合参。患者既往有恶性肿瘤手术史,放化疗史,病后余毒未清,或损伤感染,导致气血凝滞,经络阻塞,营气不从,脏腑功能障碍,可辨病为附骨疽。初期畏寒发热,热毒蕴结在里,患处胀痛,气滞血瘀,经络阻塞;成脓期,患处肿胀,局部压痛明显,皮肤红热,热盛肉腐成脓,舌红苔薄,脉沉细,结为附骨疽之征象,证属附骨疽(毒盛正虚型)结证。
西医诊断
根据既往史及辅助检查。患者有恶性肿瘤手术史,放疗史等为诱因,致下颌骨骨髓炎,结合患者左侧腮腺恶性肿瘤行放射性治疗后感左侧下颌骨疼痛,面部逐渐肿大,呈持续性胀痛伴面部麻木,压痛明显,可触摸硬皮下硬结节,见长约2cm不愈溃口,伴黄色脓性分泌物等性状,可诊断为:“1、下颌骨骨髓炎 2、左侧腮腺恶性肿瘤术后”。
入院诊断
中医诊断:附骨疽(毒盛正虚型)
西医诊断:1、下颌骨骨髓炎(左侧)
2、左侧腮腺恶性肿瘤术后
入院治疗
1、中医外科常规护理。
2、避风寒、调情志,清淡饮食。
3、完善相关检查(血常规、超敏C反应蛋白、肝肾功能、尿常规、心电图、腹部彩超等)。
4、治疗上予以中西医结合,中医外治和内治法兼施。
中医内治法上确立“托里透脓”的治则,拟以“八珍汤合透脓散加减”,口服骨炎灵散,百草骨炎灵片及中草药补益正气,清热解毒,祛腐生肌;外治法以外用药捻(院自制)于疮口不愈窦口引流排脓,贴敷夏氏骨炎灵膏药于左侧面部创口处祛腐生肌。
康复过程
1、4月6日记录,左面部肿胀,疼痛,溃口处流出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,张嘴困难,皮肤泛红,按压疼痛明显,皮肤无弹性,可见2cm不愈合溃口。
2、4月14日记录,左面部肿胀,疼痛牵扯至下牙齿,溃口不愈合,脓性分泌物较前稍减,张嘴困难(约一横指),皮肤弹性减弱,按压皮肤泛白变红时间略长,见长约2cm不愈溃口。
3、4月26日记录,左面部轻度肿胀,皮肤泛红,伴压痛,溃口不愈合伴少量脓性分泌物,张嘴大于食指横指,轻度压痛,皮肤弹性减弱,按压皮肤泛白变红时间略长,见长约1cm不愈溃口。
4、5月8日记录,左面部肿胀较前缓解,伴轻度压痛,张嘴大于食指横指,溃口流分泌物,轻度压痛,皮肤弹性减弱,左耳下手术未愈切口部分愈合,现可见长约0.5cm溃口,深约1cm,方向向前、向下,左耳前下方可见一约米粒大小溃口,深约1cm,方向向下,张口大于食指横径。
5、5月17日记录,左面部轻度肿胀,压痛不明显,张口大于食指横径,脓液浓稠量减少。
6、5月31日记录,左侧面部轻度肿胀,皮肤泛红,压痛,皮肤弹性减弱,左耳下手术未愈切口部分愈合,现可见长约0.5cm溃口,深约1cm,方向向前、向下,伴黄色脓性分泌物,左耳前下方可见一约米粒大小溃口,深约1cm,方向向下,伴黄色分泌物,张口型略向健侧偏移,张口约为食指横径,面部血循环略差。
7、6月17日记录,左侧面部轻度肿胀,皮肤轻度泛红,局限性轻度压痛,左耳下手术未愈切口部分愈合,现可见长约0.5cm溃口,深约0.5cm,方向向前、向下,伴黄色脓性分泌物,左耳前下方可见一约米粒大小溃口,深约0.5cm,方向向下,伴黄色分泌物,张口型略向健侧偏移,张口约为食指横径,面部血循环略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