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
我们时常再说“痛风”,也知道痛风的症状,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得“痛风”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痛风?我们为什么会得痛风?以及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。
痛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,也叫“高尿酸血症”,属于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——代谢性关节炎,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、软组织和肾脏等部位引起的疾病。在传统中医理论中,将本病归属“痹证”、“历节”等范畴。
病因病机
痛风多因不良的生活习惯、饮食不当、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。
中医认为,痛风的发生与外邪入侵、肝肾脾胃虚弱、饮食不节、气滞血瘀等为主要病因。肝肾是人体先天之本,肝主疏泄,肾主排泄,二者协调作用稳定人体内环境。如果肝肾功能失调,就会导致体内废物代谢不畅,影响尿酸的排泄,从而形成高尿酸血症。
而脾胃虚弱,则运化失司,湿浊内生,日久化热,流注经脉为病;长期的饮食不节,则会损伤肝肾脾胃,进而容易导致寒湿之邪化热,痹阻脉络化而成病。
此外情志不畅也是痛风的常见病因之一,长期的愁思忧虑、悲伤失落等情绪会导致气机郁滞,血液循环不畅,从而诱发痛风。
通常发作在四肢关节部位,如手指、手腕、手肘、颈椎、膝盖、脚趾、脚腕等,以大脚趾和踝关节最为多见,腰部和肩部也会有。
中医辨证分型
1、肝肾阴虚
主要表现:两目干涩、关节疼痛或变形,手足心热、口干、低热盗汗、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,或有尿血等。
病因:久病生津,阴液匮乏,不能滋养肝肾。
2、脾肾气虚
主要表现:气短乏力、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足跟疼痛、肢体及面部浮肿等。
病因:素体阳虚,外邪入侵。
3、湿热蕴结
主要表现:口干口苦、局部红肿热痛、小便黄赤,严重者或解尿灼痛等。
病因:湿邪入里化热,或内有蕴热。
4、风寒湿痹
主要表现:发热恶寒、关节肿胀疼痛、屈伸不利、遇风冷疼痛加剧、面色萎黄苔薄白、脉浮等。
病因:风、寒、湿侵入人体经络。
5、痰瘀阻滞
主要表现:关节刺痛、肌肤呈紫暗色、肌肤肿胀、胸闷、伴有关节畸形、屈伸不利等。
病因:久病体弱、痹阻经络、气血不同、痰瘀互结。
治疗方法
中医内治法
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主要是辨证施治,即根据患者的病情,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在治疗痛风时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1. 清热化湿:痛风多为湿热内蕴所致,可以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来调理身体。例如,黄芩、栀子、赤芍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中药可以帮助排泄体内湿气,缓解症状。
2. 活血祛瘀:痛风常伴有关节疼痛、肿胀等症状,可以用活血祛瘀的中药来改善病情。例如,桃仁、红花、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疼痛。
3. 调理肝肾:调理肝肾功能是治疗痛风的重要方法。可以用一些中药来滋补肝肾,如枸杞、山药、熟地等。
(注:这里只做部分简单介绍。)
纯正中医外治法——痛风膏贴
组方:独龙丹、天南星、天花粉、杜仲、白芷、姜黄、白芨、木芙蓉等道地药材。
痛风贴方中独龙丹为引药,具有开毛孔,透皮引经,其主要有效成分低浓度的马钱子碱,还能起到明显解毒、镇痛效果。
木芙蓉作为君药可软坚散结,化痰消痈,与杜仲、天南星、天花粉等药物配伍使用,还能强壮筋骨,行气活血,清热化痰,祛风除湿的作用。
治疗机制
外治膏贴以靶向用药渗透皮肤改善局部微循环,疏通经络以达到活血化瘀,抗炎消肿,快速止痛、延长发作间歇期等功效,对颈肩腰腿各关节部位的疼痛、酸胀、疼痛麻木起到治疗作用;个性化辩证口服中药汤剂及膏剂内调,通过健胃、护肝、强肾促进各脏器恢复正常代谢,改善肝肾功能,增强对尿酸的排泄力度,抑制尿酸的合成。
预防措施
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,患病和治疗历程都较为漫长,所以预防十分重要。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:
1. 调节饮食:饮食对痛风的预防非常重要,应避免进食高嘌呤、高脂肪的食物,如动物内脏、海鲜、肥肉等,同时多吃蔬菜水果,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。此外,痛风患者还应多喝水,促进尿酸的排泄。
2. 适当运动: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关节疼痛,预防痛风的发生。
3. 心理调节:情志不畅是痛风的常见病因之一,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长期的愁思忧虑、悲伤失落等情绪。
4. 定期体检: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痛风的风险因素,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。